kaxmbx 发表于 2024-10-16 03:51:56

【致命的均衡——奇案中的经济学】

  
  
  “奇案中的经济学,美国百所大学经济系指定课外必读。一年青学者自杀,因哈佛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刚刚拒绝聘任他为经济学教授,紧接着,恐怖的事情发生了,委员会里投他反对票的两个委员相继被杀,警察在案发现场找到了学者未婚妻的手套……经济学教授斯皮尔曼意识到事情不会这么简单,他总感觉有些线索在暗示凶手另有其人,最终他凭借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推断出了真正的凶手,而此时,凶手正和他近在咫尺……”尚有弗里德曼如痴如醉的书评,光冲着弗老诺奖得主和学界泰斗的崇高地位,这本仅有230页的小说也肯定精彩绝伦。
  看了半天,接近全书1/3,一人没死,情节舒缓,氛围轻松,尽是若干涉事人的日常起居,吃喝拉撒,不惜笔墨描述他们的衣着和佩饰、面料和质地、客厅的装饰、厨房的家具、餐具的式样、饮食偏好、兴趣爱好等,极其拖沓冗长,真看不出这和悬疑推理有半毛钱的关系。似乎欧美文学总离不开这些无关痛痒的描述,隐约觉得是要通过上述描写,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,为故事推进,矛盾冲突和人物命运埋下伏笔。后经资深文学中嫩解读,西方文学习惯使用上述方式刻画人物性格心理,身份地位、而国产文学侧重通过人物言行举止,神态语气来表现上述特点,文化差异使然。在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方面,国产文学比较直接,西方文学略显含蓄。
  一顿磨叽,全书将近过半,总算迟迟迎来了第一个死人,总算进入了剧情。接下来没过两页,作者似乎反应过来此书是部悬疑推理作品,剧情急转直下,在仅仅一页的篇幅内,又连死两人,真是不死则已,一死惊人。然后又是一顿冗余拖沓,伴随着尘埃落定的表象,直到临近结尾,全书仅剩不到20页,才突然发现事有蹊跷,真凶另有其人,剧情开始反转,本以为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,可仅仅用了半页篇幅,我甚至还没来得及翻过这一页,就交代了结果,道出了真凶,一点悬念都没留,然后就是一顿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,为其推理提供论据。
  该书在吸引读者方面有显著缺陷,在结构设置环节有严重问题。悬疑推理类小说,就是要先抛出结果,再慢慢的讲述经过,是和房事完全相反的过程。开篇先死人,迅速将读者拖入紧张悬疑的氛围中,增强剧情的压迫感,随着情节发展,推理升级,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与剧中人一同寻找迷局的出路。抽丝剥茧越慢越好,越细越好,陆陆续续死点人,适时渲染惊悚气氛,各种相关不相关的人都露几脸,该说不该说的话都扯几句,人物关系越错综,案情自然更复杂。曝光真凶、厘清线索要放到最后,这样才能吊足胃口。死人一定要趁早,曝光必须要延后,深埋线索,迷惑思路,不到最后不松懈。
  若做些许结构调整,把死人的章节和人物介绍的章节位置颠倒,开篇先死一人,两三页后再死两人,然后是人物介绍,再后来是尘埃落定,最后是剧情反转、曝光真凶、阐述证据,相信可读性会增加许多。
  此类小说结构框架大同小异,有章可循,典型当属《福尔摩斯》和《金田一》。虽问世时间横跨百年,但题材相同,算得上是东西方悬疑推理类侦探小说的经典。前者是奠基之作,但主观来说,后者在情节的紧凑度,案情的复杂性,悬疑的铺设,氛围的营造,甚至惊悚血腥的程度上,更胜前者,毕竟百年之后的作品,积累了更多的创作素材。但两者存在核心的差异:福尔摩斯能救人,金田一不能。福尔摩斯通过搜集环境信息,分析涉事人的表现,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,便能查出真凶,且赶在凶手杀下一个人之前将其绳之以法,挽救涉事人的性命。而金田一通常是在涉事人一个接一个离奇死去,只剩一人的情形下,他透过遗留的蛛丝马迹,推理演绎,指认该人就是幕后真凶。他能够复原犯罪过程和动机,却很少赶在凶手再次行凶前拯救涉事人的性命。从阅读感受上,后者比较过瘾,相比于福尔摩斯磨叽半天不死一人,后者死的人多,足够血腥,自然更能凸显惊悚紧张的氛围,抓紧读者的神经。只是没等读到最后,我已知道凶手是谁,因为一干人等陆续死光,只剩一人和金田一,总不会金田一是凶手吧。凶手就像一潜水的王八,待大家陆续哏儿屁翻白后,终因憋不住气,不得已而浮出水面。但对其犯罪过程还是很难厘清,金田一的点睛之处应该是结尾对于整个罪案过程的分析和梳理吧。
  本书亮点在于写作思路的创新,把诸多经济学原理引入了悬疑推理类小说,用以分析犯罪动机,边际效用理论成为了破解迷局的钥匙。基本上是旧壶装新酒,顶多算是方法创新,还没达到理论创新的高度。就像复旦教授李贤平用统计学研究《红楼梦》,其对红学研究的贡献,更大程度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上,而非学术探索本身。形式大于内容。
  为了印证研究结论,搞数据造假,看来不是中国人的专利,老美玩得也挺好,要不能出书吗。最尿性的还是书中的人名——梅丽莎.香农,不得不佩服翻译的卓越文采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,俨然是在极度便秘情况下的神来之笔。香农,再次升级了我心目中殿堂级的欧美姑娘的名字——歌舒亚.香农。难道不考虑读者脆弱的内心吗?毕咸,碧翠丝,尊.特拉华达,阿诺.史瓦舒力嘉,这类传神的名字,怎能忍心翻译得出来?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黑沙盒子       http://www.heishabox.com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致命的均衡——奇案中的经济学】